楼市又要放大招了?!

楼市又要放大招了?!

对比双11的火热,楼市彻骨寒冷。

11月9日,央妈对外发布《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(2023)》(简称:《报告》),称将适应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,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

这事说白了,就是央行在给楼市吹风,释放积极信号——

你们再等等,我要放大招了!

#01

楼市又来吹风

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,不是什么大问题,政策工具箱里的法子很多,随便拎几个,又能刺激一波楼市。

在2023年,这样的套路不算稀奇。

现在,楼市房价筑顶,房地产正在谋求转型,这件事已经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。就在央妈发布《报告》的前一天,11月8日,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:

“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长周期繁荣,正在进行重大转型并寻找新的均衡点。”

在找到新的均衡点之前,房地产风险还得继续处理。

自2021年爆雷以来,房地产企业已经在泥沼里挣扎两年多,离死越来越近,现在仅靠他们自救是不可能的。

所以,央妈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,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,潘功胜表示下一步央行要“引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信贷、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,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”。

你可以理解为,高层不想让这些房企死,所以敦促金融机构给钱。

但是金融机构是否愿意给钱,那就说不定了。

因为,之前官方也放出类似的风声,央行、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纷纷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。然而,现在的房地产就是个无底洞,没有金融机构敢跟它扯上关系。

毕竟,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。

于是,在官方频频发声支持房企融资的情况下,10月,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213.6亿元,环比减少41.5%,同比减少51.9%,创下了自2020年以来的新低。

前两天,坊间突然传闻称中国平安被要求收购碧桂园,市场震荡,这可给平安吓够呛,连忙出来辟谣,称自己跟碧桂园已经完全没有关系,“截至三季度末,平安已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”。

2015年,平安斥资62.95亿港元入股碧桂园,成为其第二大股东。只可惜,聚散终有时,随着房地产每况愈下,平安与碧桂园到底还是走到尽头,8年情分一朝散。

房地产市场转凉之后,什么闹剧都出来了。

#02

一线重回4年前

现在的房地产市场,重点突出一个尴尬。

救市政策频频出台,但是市场依旧冷淡,哪怕一线城市已经祭出了“认房不认贷”这样的大杀招,效果也不怎么明显。

在释放出一波需求之后,楼市再度回归平静。

这几天,北京楼市倒是迎来了一次震荡,蜂鸟家园的成交价下降了——蜂鸟家园属于北京海淀万柳学区,因为坐拥顶级学区,再加上小区多为小户型的开间,所以市场热度一直很高,流动性也大,典型的学区占坑房。

蜂鸟家园一套50平的开间,最新成交价是617万,单价12.34万/㎡。

而在两年前,蜂鸟家园的50平开间,成交价基本在950万到1000万这个区间,最高达到1028万。现在的成交价,不说腰斩,至少也是把脖子以上砍了,成交价已经跌回2019年的水平。

前几年的房价,算是白涨了。

其他3个一线城市的情况也差不多,上海认房不认贷放开之后,楼市也就反弹了半个月;深圳依旧没有起色,每个月的新房、二手房成交量都在低位徘徊,二手房的挂牌量一路往上涨;广州放开了郊区的限购,依旧没有止跌,日子过得艰难。

房子卖不出去,大家都很焦虑,所以央行出来吹风,说要“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”。

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2024年的楼市政策还是以松绑为主,房贷利率再降降,楼市政策再松松,死马当成活马医。

以现在这个趋势,房价估计很难再大涨起来了,就算是一线城市,未来房价能够稳定上涨的也就核心区域,郊区不跌就不错了。

毕竟,现在连一线城市都留不住人了,深圳常住人口在2022年首次出现了减少。

归根到底,还是房价太高,生活压力太大。

这些年,一线城市的房价水涨船高,普通人想要在这些城市买房的成本也是越来越高,即使侥幸上车,身上的房贷也高得吓死人。

再加上这几年的经济形势不好,就业率下降,被公司裁员之后,一时间找不到工作的中年人,开起了网约车,送起了外卖。为了降低生活压力,有人选择“向下置换”,卖掉手里头的大房子,换一套小房子;还有一部分人,选择往后退一步——

卖掉一线房子,收拾东西回老家。

生活很苦,没必要强撑着。

#03

结语

楼市没有起色,主要是老百姓手里头没钱。

这几年,各行各业都不好做,教培凉了,房地产凉了,互联网在裁员,金融行业在降薪,高薪职业减少之后,消费自然也就起不来。

当老百姓对未来预期不足时,他们会选择勒紧腰带过日子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